作者 王金中
海昏侯刘贺一生命运多舛。18岁那年他以昌邑王的身份应诏赴长安典丧,并且在先帝灵柩前接受了皇帝玺绶,袭尊号,但在皇帝宝座上他只坐了27天便被废黜,还差点掉了脑袋。经过十年多的幽禁后,29岁的刘贺被封为海昏侯。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人生经历的新一轮大起大落,起因竟然与献酎(zhòu,音皱)金有关。那么,西汉时期的献酎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呢?献酎金又与刘贺的命运有怎样的联系呢?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史书中的记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的历史资料。
一、幽禁十年间的政治变迁
汉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六月癸巳,遭到废黜的刘贺在昌邑被幽禁,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在这十年中,昌邑故宫依旧,世态炎凉已换,特别是朝野的政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其一,霍光去世。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春,独揽朝政20多年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去世。刘贺的迎立、废黜、幽禁,都是霍光一手操办的。在刘贺失去人身自由的六年后,霍光的死,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件卸掉精神枷锁的好消息。然而,事态的发展却是曲折的。汉宣帝刘病已对霍光的去世给予最高规格的安葬,不仅与上官皇太后一起亲临葬礼,而且“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甚至动用“轀輬(温凉)车”,载运霍光尸柩。(见《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这种轀輬车两侧有窗,闭则温,开则凉,只有天子出殡时才能享用。这就说明汉宣帝刘病已,是参照皇帝的规格安葬霍光的。因为确定霍光的历史地位,就是确定他当皇帝的历史合法性。此时,汉宣帝还不可能马上解除对刘贺实际上的软禁。
其二,霍氏家族擅权。霍光死后朝廷大权一度落入霍氏家族的掌控,这是“主弱臣强、专制擅权”的必然结果。其中霍光的儿子霍禹任右将军,嗣爵博陆侯;霍光的兄孙霍山任奉车都尉领尚书事,封为乐平侯;霍光的孙子霍云任中郞将,封为冠阳侯。一门三侯,荣耀至尊。同时,霍光的三个女婿也掌握着兵权,即度辽将军范明友,任未央卫尉;中郞将任胜,任羽林监;光禄大夫赵平,任散骑都尉。此外,光禄大夫给事中张翔,是霍光的姊夫;中郞将王汉,是霍光的孙婿。这种“党亲联体,根据于朝廷”的特殊关系,导致霍氏家族肆无忌惮、胆大妄为。他们根本没有把汉宣帝放在眼里,称天子为“县官”,而且还说这个“县官”是他们家给的。霍光的遗孀霍显擅自改变汉代的墓制,在霍光墓上“起三出阙,筑神道,北临昭灵,南出承恩,盛饰祠室,辇阁通属永巷,而幽良人婢妾守之。”霍禹、霍山竟然大兴土木,“并缮治第宅,走马驰逐平乐馆。”霍云更不像话,汉宣帝多次请他上朝议事,他却“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见《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对此,朝廷中的有识之士都奉劝汉宣帝刘病已,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觉。
其三,汉宣帝亲政。当初刘病已继位时,辅佐他的大将军霍光表面上讲要归政,但由于有前任刘贺执政的血的教训,“上谦让不受”,因此下面“诸事皆先关白(霍)光,然后奏御天子。”而霍光每次朝见时,“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直到霍光死去后的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上始躬亲朝政”。此时的汉宣帝才算真正行使本来就属于他的皇帝权力。亲政后的刘病已做了三件令霍氏家族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可谓“三箭齐发”。
第一件事,开通言路。以前无论是官是民,向皇帝建言都必须经过尚书把关,批准后才能上达,而尚书一职则由霍氏家族把持着。对此,汉宣帝重新规定,“上令吏民得奏封事,不关尚书,群臣进见独往来”。也就是说,现在向皇帝进言可以直达,不需要尚书从中作梗。汉宣帝还规定,“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这样,汉宣帝刘病已便能直接听到来自各方面的意见。
第二件事,削弱兵权。免去霍禹右将军职,仅授他“大司马”头衔,“冠小冠,亡(无)印绶。”这是明升暗降,剥夺实权。同时免去霍氏党羽范明友的未央卫尉、邓广汉的长乐卫尉、任胜的中郞将羽林监、赵平的散骑都尉、王汉的中郞将等军队职务,极大地削弱了霍氏家族的势力。
第三件事,查问许后之死。汉宣帝继位时,立患难时结为夫妻的许平君为皇后,并生有一子,即后来的汉元帝。第三年时,许后妊娠患病,被霍光夫人霍显阴谋毒死,以便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当皇后。此事霍光察觉后极力掩盖。霍光死后一年,也就是霍成君当皇后的第四年,霍显再次指使霍后毒杀太子。“皇后数召太子赐食”,因为汉宣帝有所警惕,规定太子进食必须先让媬姆尝一尝,使“后挾毒不得行”,所以未能得逞(见《汉书·外戚传》)。但由此霍显五年前毒死许后的事情逐步败露,引起朝廷内外的强烈反响。
汉宣帝的这三箭,箭箭命中要害。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也就是霍光死去两年后,霍氏家族开始谋反。他们密谋杀掉皇帝身边的谋臣,让上官皇太后宣布废黜刘病已,立霍禹为帝。这是梦想让霍光废黜刘贺的那一幕悲剧重演。但这一阴谋很快就被早有防备的汉宣帝觉察并铁腕诛灭,霍云、霍山、范明友自杀,霍禹被腰斩,霍显“及诸女昆弟皆弃市”,就连霍后也被“废处昭台宫”,即被打入冷宫,数年后自杀。史书记载“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见《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这是腥风血雨的一幕。至此,汉宣帝刘病已完全掌控了汉宫内外的整个局势。
其四,启用旧部。霍氏家族被彻底诛灭后,汉宣帝刘病已改年号为元康,改名为刘询。他重新启用了不少有识之士,其中就有刘贺的旧部。
一个是王式,原为昌邑王刘贺的老师。刘贺被废黜时,王式“系狱当死”,罪名是没有劝谏刘贺。而王式辩解说:“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无)谏书?”(见《汉书·儒林传》)因此免死。隐居数年后,汉宣帝拜他为博士,他也为朝廷培养了一批饱读诗书、治国治学的人才。
一个是龚遂,原为昌邑国的郞中令,多次苦谏刚刚当上皇帝的刘贺,因此刘贺被废黜时他得以免死。数年后汉宣帝启用龚遂为渤海太守,去治理“岁饥,盗贼并起”的渤海左右郡。在龚遂的努力下,经过几年的治理,“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由此,汉宣帝认识到龚遂智勇双全,是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亲令调到上林苑任水衡都尉,一直到他去世。
一个是王吉,原为昌邑国中尉,也是因为多次以书面的形式劝谏刘贺而被免死,连刘贺都说他“中尉甚忠,数辅吾过”。王吉是专门研究、传授儒家经典——齐《论语》的领军人物,在海昏侯刘贺墓中发现了已经失传1800年的齐《论语》竹简,可能就是王吉讲授的那个版本(图1)。汉宣帝起用他为益州刺史,后因身体有病,让他当博士谏大夫。他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培养了不少大儒,还为汉宣帝治国理政出了不少好主意。
图1
再一个是夏侯胜。他的父亲夏侯始昌,是汉武帝亲自为幼年的刘贺选定的老师,任昌邑王太傅。夏侯胜专攻《尚书》,“为学精孰(熟),所问非一师也”,当上博士、光禄大夫。夏侯胜看到刚当皇帝的刘贺经常外出游戏,便拦在乘舆前谏曰:“天久阴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意思是久阴不雨的天气,预示着下面有人谋反,这个时候陛下为什么还要出去游玩呢?而刘贺认为这是妖言惑众,把他捆起来问罪。正在图谋废黜刘贺的霍光知道后,认为夏侯胜是精通经术的人才,封他为关内侯,还让他为皇太后讲《尚书》。后来因坚决反对汉宣帝刘病已到处大兴土木,修建宗庙祭祀汉武帝,而被以“非议诏书,毁先帝”的罪名罢官入狱。以后夏侯胜被重新启用,任谏大夫给事中,成为汉宣帝最信任的谋臣之一(见《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政治上的变迁,重新安排汉废帝刘贺的时机逐渐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