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7个多月的现场考察、方案设计和专家论证,8月28日,位于昆山高新区的苏州奥德机械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开展“流体及传热工况模拟软件”项目的创新研发。这样一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有了智力支撑,也为深化产学研合作拓宽了路径。正如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惠虎所说,通过人才培养、实习实践等基础工作,将推动更多的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转移转化。
不仅是在高新区,连日来,我市各区镇主动“走出去”,嫁接大院大所创新资源,昆山再度掀起产学研合作的热潮。8月24日,周市镇组团前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就高性能无人机设计研发项目、分布式测控技术应用研发项目进行对接,初步达成落户意向。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化与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提升产业化成效,是引进的最终目的。此前,面向大飞机的全等轴晶材料3D打印智能装备项目落户周市镇,着力推动实现重要航空铝材生产技术的自主可控,破解我国大飞机制造关键材料的“卡脖子”难题。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上海交通大学还与中国商飞、西南铝业等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大院大所是汇聚创新资源的源头活水。上半年,我市共开展大院大所对接活动115次,同比增长51.3%,协同创新的新生态正在生成。比如,淀山湖镇创新思路,带着科创载体“抱团”走出去,前往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对接,旨在构建“人才+科技+产业+资本+市场”五位一体的合作平台。“来这里创新创业,自我评价标准不是看发表了多少论文,而要看产生了多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如中桐(昆山)科创中心总经理施登岭的“大白话”,恰恰也印证了淀山湖镇通过引进大院大所,深化产学研合作的这份期许。
越来越多的大院大所落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迅速在昆山集聚,目前全市拥有院士团队30个,国家级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120名。“得益于创新源头高端要素的集聚,昆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了更大的底气和依托。”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足、市场前景广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上深度融合。同时,通过推动校企面对面交流、实打实合作,助推企业在攻克技术难关、破解关键瓶颈、掌握核心技术上持续用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