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民生报道 >

文明常践行 兴海扬新风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9-11-21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我想要一桶清油。”

  “我想要一个书包。”

  “我想要一袋大米。”

  11月12日,记者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子科滩镇城西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只见微心愿墙上贴满了居民的小心愿。

  “小小的一张纸条,背后却蕴含着满满的正能量。”社区的党建专干李英梅一边将刚刚收到心愿贴上墙,一边给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家住华盛小区的贫困户谢玉兰肢体残疾,老伴也患有糖尿病。平日里两人的生活只靠一点低保金维持,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前几天,谢阿姨向社区提出了自己的心愿:想要一桶清油。“虽然只是一桶油,心愿实现后谢玉兰特别感动。”

  文明实践活动接地气,才有生命力。通过结对关爱等方式,培育邻里互助、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社会风尚只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发挥的作用之一。当前,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兴海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解群众所需、让群众参与、得群众之心,促进文明生根、实践成风。

  文化引领,传递新时代好声音

  尖措没想到,自己能够成为理论宣讲队的一员。

  56岁的尖措家住兴海县温泉乡赛什塘村。平日里,除了赛什塘村“理论大讲堂”成员的身份外,他还是一名村级文化管理员,负责组织村里的文化活动。

  众所周知,新时代的宣讲要讲得有温度,更需要说一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平常事”。实践站成立后,为扎实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赛什塘村结合本村实际,从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干部、文艺宣传员、草管员、林管员中遴选出10多人组成了志愿宣讲队,主要开展科学理论、方针政策、脱贫攻坚、廉政文化、乡风文明、法治宣传、扫黑除恶、生态环保等传习活动和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8月,“理论大讲堂”在草原上首次开讲,宣讲员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不断推进移风易俗为主题,通过讲述自己身边的小故事,把“普通话”变为“家乡话”。

  “丈夫去世后,旦切吉一个人照顾婆婆和两个孩子,家里的日子不富裕,可村上谁都夸她!”

  “在村委会帮忙的扎本加一有空就学习汉语,每个月环保协会搞活动都带头劳动,明年他要申请入党了!”

  你瞧,在这些“草根”宣讲员口中,每个“大道理”都能变成“小故事”。

  “作为温泉乡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我们村有578户、2689人。最近几年,通过规范村规民约,评选好干部、好长辈、好公婆、好家长、好媳妇、好村民、好邻居、好青年、好学生、好儿女……村上的风气越来越好,村民们的素质也不断提升。”村支部书记公保杰高兴地说。

  赛什塘村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宣讲员结合身边人与事,阐述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让群众感兴趣、听得懂、做得到,一个个小平台造就大阵地。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兴海县已建成实践站11个。实践站通过开展理论宣讲互动活动,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说明白,牢牢扎根在群众心中;同时也弘扬传统文化、讲好兴海故事,传播新时代兴海好声音。

  志愿服务,培育文明新风尚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社区周边的环境卫生真是旧貌换新颜!”提到赛德加的名字,子科滩镇城西社区的居民个个竖起大拇指。

  赛德加曾是兴海县军队牧场的兽医,搬到县城后,他靠着微薄的门卫工资和低保补助金生活。日子虽然过得拮据,但年过七旬的赛德加从2016年社区环保志愿服务队成立开始,就是服务队的负责人,每周都组织队员们开展志愿活动,打扫辖区卫生。

  别看是志愿服务队,赛德加却干得很认真,他高兴地说:“我们把40多个人的队伍分成三个组,每周四轮流展开活动。除了社区的固定活动,县上举办大型活动我们也积极参与,义务开展清扫工作,展现我们城西社区居民的风采。”不仅仅是环保志愿者服务队,社区里,还活跃着一支42人的文艺志愿者服务队。

  今年54岁的赵秀英是服务队中秧歌队的队长兼“教练”。搬到县上之前,作为村上的妇联主席,平日里她喜欢通过跳舞做操等方式来锻炼身体,也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而今,作为秧歌队的主力,她的热情更加高涨,练习几乎从不缺席,一心想把多年来的经验“注入”这支年轻的队伍。这不,在队长的带领下,每天中午和傍晚都是秧歌队雷打不动的活动时间。一旦遇到演出,她们就会针对活动主题,编排出相应的节目。“队员们因相同的爱好聚在一起,一起上台表演;台下大家互相帮扶,就像一个团结的大家庭”队员鲁尚美说。

  不难发现,经过几年发展,志愿者服务队已经成为城西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是实践站的职责之一。”社区书记童延英说,通过继续打造志愿服务队这张“老王牌”,发挥群众身边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城西社区逐步营造出“家园共建、家风共树、见贤思齐”的文明氛围。

  移风易俗,满足群众新期待

  “大摆宴席、盲目攀比……”地处兴海县河卡镇的上游村是个有着537户村民的大村子。十几年前,为改变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赌博酗酒等不文明现象,上游村因地制宜,组织村上的老干部、老党员等十几位村民成立“上进协会”。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发挥带头作用,在村上弘扬文明礼仪,树立文明新风。

  文明润泽心田,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心滴灌。经过十多年的潜移默化,如今,上游村不仅成为当地乡风文明的典型村,更是成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村之一。

  “结合自身实际,上游村率先开启‘3456‘工作模式,通过盘活三类资源、固化四个宣传阵地、丰富五种实践活动、打造六个载体,组织架构合理搭建,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志愿队伍发展不断壮大,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为推动兴海县11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打下坚定基础”兴海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马永红介绍说。

  原来,为更好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上游村整合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牧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场地资源,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搭建起了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动员教育党员、村“两委”班子、乡土文化人才、村警等组建村级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整合各类队伍,切实发挥好联点单位、驻村第一书记作用,由联点单位人员担任实践站副站长,指导实践站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另外,我们打造了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和法治文化长廊,还在村委会、综合服务中心等村民日常聚集处设立了村规民约宣传栏、乡风文明榜,对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儿媳、五星级文明家庭等进行公示,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村支部书记公保加告诉记者。

  “开展文明实践,一定要先知道村民们在想啥。”公保加说:“村民喜欢文艺演出,我们就打造民间文艺团体,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看到他们有不文明行为,实践站就组织了文明大讲堂。此外,我们还创新打造了习近平金句长廊、牧家书屋、美丽上游志愿服务队。当然,上进协会这个载体必不可少。”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

  “只有坚持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方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共建共享,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兴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马永红表示。

    民生报道

    建设国家公园省 传递大美青海情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9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