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立法起草工作情况汇报会召开,对《条例》立法起草工作进行再审视、再部署、再提升。市委书记杜小刚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责任担当,高起点、高效率、快节奏推进《条例》立法起草工作,侧重两岸交流合作,立足惠及台商台胞,紧密结合昆山实际,不断深化改革突破、创新实践,全力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高水平推动试验区建设、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推动昆山做好高质量发展榜样、实现“全新一跃”。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周旭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雪纯、副主任皇甫觉新,副市长魏杰、宋德强出席会议。
今年6月,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主任会议通过、省委批准同意,《条例》列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2018-2022年立法规划》正式项目。经过广泛开展产业发展、管理体制、人才交流等方面调研,多次听取台商台胞和相关部门的建议意见,考察学习其他地区经验做法,目前初步形成了《昆山试验区条例(草案)》初稿。
会上,在听取了张雪纯就《条例》有关情况所作的说明,《条例》立法起草调研组关于起草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安排的汇报后,杜小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将《条例》立法起草工作交给昆山,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杜小刚强调,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谋划、高效率推进,要充分体现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战略部署、全省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最新成果和落实昆山2035版城市总规的具体举措,积极发挥昆台融合的先发优势,借鉴吸收深圳、平潭等地区发展经验,紧扣台商台企发展需求和台胞福祉,深入探索、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其他地区推进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提供鲜活样板。
杜小刚强调,《条例》立法起草要坚持问题导向、靶向精准施策,从昆山试验区乃至昆山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从台商台企台胞工作生活和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的客观需求出发,认真梳理总结试验区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和改革成果,找准切入口、发力点,抓紧研究一批能够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实战条款,不断提高《条例》起草的精准度、含金量;要以发展眼光、战略思维推进《条例》起草,在两岸融合发展、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找准方位路径,积极学习、认真对接国家和省出台的上位法,全力争取更多授权、更多制度供给,研究推出一批体现导向性、具有宏观内容的条款,使《条例》既能“解渴”又管长远。
杜小刚要求,《条例》立法起草要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凸显昆山试验区对台合作交流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操作层面上要加强与省、苏州市等上级部门单位汇报沟通,争取更多指导支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使《条例》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在时间安排上要加快进度、能早则早,尽可能提前完成任务,立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倒排时间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统筹协调,为《条例》早日通过创造有利条件、打下扎实基础,为昆山做好高质量发展榜样、实现“全新一跃”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法律保障。
周旭东表示,做好《条例》立法起草工作,一方面要研究昆山实际需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准确把握定位,积极向上争取、先行先试,为其他地区发展提供借鉴参考,使《条例》立法取得实效;另一方面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推进起草工作,以全面充分的标准梳理立法需求,既要明确产业合作、管理体制等法规事项,又要对一些目前未能明确的事项,留足先行先试的空间,为昆山做好高质量发展榜样提供法治支撑。